Quantcast
Channel: The New Paper - Team Singapore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82

培养世界公民

$
0
0

邓华贵

看美国共和党准总统候选人特朗普一步步朝着总统的宝座逼近,不禁叫人捏一把冷汗。之前在网上看到的一段话:“阻止特朗普当总统只是短期办法,长期要解决的问题是,重新检讨美国教育制度怎么会培养出那么多会投票给特朗普的人”,今时今日特别有感触。

  像特朗普如此目光短浅、狂妄自大、歧视女性、发表煽动性言论,及缺乏政治和外交经验的人,是如何获得不少美国民众的支持?愿意支持特朗普的美国人,是否都是一个失败教育制度下的产物?

不敢在此一竹竿打翻整船人,或过于单一化地就此全然否定美国的教育制度,但从特朗普的言辞可观察到,他最擅长利用与“身份感”(identity)相关的论述,来博取选民的认同和支持;而这点脱离不了民众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其基础就建立在教育上。

  特朗普在演说中曾多次以不同形式,利用与“身份感”相关的论述,建立起“我们”和“他们”之别。

  譬如,主张在美国和墨西哥边界修建一道墙,并由墨西哥承担建筑费;暂时禁止穆斯林进入美国以维护国家安全;抓捕和驱逐1100万名无证移民等。这些煽动性的言辞,建立在“我们”和“他们”互斥的假想基础上,旨在划清界限,以“美国人优先”的承诺,试图说服选民,唯有特朗普才能将美国带向光明未来。

  

说到底,特朗普的支持者就是在全球化的竞争下失败了,并将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外来移民,而选择盲目地单凭身份、背景来分化社会。

  对国家拥有认同感并没有什么不好,但这种认同感可以是把双刃剑,在人与人之间划清界限,既可团结人民,也可分化社会。

  特朗普的支持者自认为对美国的认同感,允许他们把任何不符合“美国身份”的人驱逐出境。就像特朗普口中的1100万名无证移民,即便大多在美国生活多年,贡献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或是世世代代在美国长大的拉丁裔移民,在他眼里也是最有可能危害社会的“罪犯”或“强奸犯”。

实际上撇开国籍、民族与身份认同,回到最根本,每个人都是同类。若我们能将每个人视为个体,不以身份、国籍、肤色、性别、宗教或性取向来给彼此贴上标签,仅以作为“人”的基础来相互对待,或许能有更大的同理心。

  在日趋全球化的世界里,我们更需要的是世界公民——那些明白“身份”不能定义一个人全部的价值或品格的人。他们能带着一颗宽敞的心,去接纳和宽容对待和自己在思想上有所不同的人,明白暴力无法解决问题,了解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人们对生活的期盼和梦想,其实没有太大差距。

  新加坡政府近年来把更多重心放在户外教育上,是令人鼓舞的。例如即将在科尼岛上兴建的外展训练中心,可让更多学生远离安逸的课室,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体会人类的渺小,学会不分你我共同克服挑战,迈向成为世界公民的道路。

  世界大同或许终将是个不可企及的理想、一个浪漫化的社会境界,但这不阻挡我们通过教育,培养出对这世界有更多关爱的下一代子民。

(本文刊在6月26日《早报星期天》·想法)

世界大同或许终将是个不可企及的理想、一个浪漫化的社会境界,但这不阻挡我们通过教育,培养出对这世界有更多关爱的下一代子民。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8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