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The New Paper - Team Singapore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82

抢救人文主义

$
0
0

果你关注未来5年到10年的世界,网络上可以找到很多预测,从权威的国际组织、知名学者到名不见经传的网站和博客。之所以那么多,反衬的是这个时代的标志意义。  

  我们身处的时代正经历一场科技带来的巨变,被称为工业4.0的革命,比起过去几次工业革命(或称产业革命),其颠覆性更大更深远,除了几乎完全改变人类长久以来的生活方式,也将造成经济、社会、人际关系的实质变化。当然最终也将影响政治的走向。  

  手机等移动通讯工具的技术突破,不断将人类生活打造得更便利,从购物、娱乐,到开会、搜索资料,一机在手,醒掌天下权,醉看美人戏,夫复何求。  

  然而就在你以为历史将终结于掌心之际,技术革命却很可能在不久之后让手机无用武之地,虚拟屏幕、虚拟桌面之类的东西,以及还没出现但不需要等太久的发明,会让触控和声控甚至脑控的系统跟人如影随形。真好,我们再也不会把手机忘在厕所里了。  

然而各种预测之中,却极少看见在这时代洪流里关于人文思想与哲学的位置。

  早在新世纪之初,西方学界已经陆续传出人文科系一直在收缩的消息,过去10年,全世界忙着救泡沫破灭后的经济,近几年又忙着打击恐怖主义,随着人工智能等科技越来越成熟,人们的目光不断被新产品以及所造成的影响牵动,可以预见的是不久的未来,科技对就业市场的冲击将逐渐浮现,世界又要忙着救工作。

  谁来救人文与哲学?

笔者不在学术领域,无从全面掌握学术分类细致化的结果,有没有造成整体人文精神的丧失或者零碎化。  

  但启蒙运动后茁壮起来的现代人文精神传统,曾经深受世人看重。它不但形塑今日世界许多的政经和社会科学理论,甚至影响宗教取向,当代显学之一,各种环保与保育运动,也源于人文主义精神。

  在效率与效益主导的工业化、电脑化时代,人文主义精神转向劳动者福利、企业社会责任、更合理的劳资关系,以及经济发展的正义等等工具化用途,后来,环保课题、两性平权、同志权益运动紧接而起,都借助了一部分人文主义的精神。

  很多社会和政治运动更是离不开人文主义的理性基础,高举关怀弱势、尊重自由人权价值观的大旗。

  新工业革命时代带给人们不断的惊叹,知识扁平化,越来越多人能掌握技术,许多问题的演变、发展和答案,都由技术来回答,科技提供的不仅仅是生活中的答案,甚至包括生命中的课题。举例来说,像换膝盖、血管修复这类医疗技术的进步,大大减少了“生命脆弱”的浩叹。

这一切变化开启的是一个不再需要大思想家的时代。过去人们熟悉的学贯中西、通博古今、承前启后,能够观照不同学科与领域的特殊性,同时关怀人类处境的大哲,已经不复存在。

  一位学界朋友说,现在因为各国大学普及,兴起了“学者”这一群体,一些人的工作重点之一是争取各种经费和项目,既要关注经济景气,也要留意市场趋势,与真正做思想研究的学术工作已经相去甚多。

  在遭到肢解、分流与科技冲洗之下,哲学的没落已经无法挽回,不再能引起重视。人文主义在各门学科之下立足,仍是欧洲重点大学的招牌菜,但学生数量持续下滑。在未来,人文主义如何保持与世界的密切关系,一个宏观的人文主义研究者可以带给科技主导的世界什么值得重视的意义?

  人文主义的训练应该让人看到新科技时代的生活之道不能丢失传统智慧。在经济生产方面,效率几乎等同于盈利。但生活中的效率因技术而变得更好,应该问是不是就等于生活更好?在人文领域,最美好的作品和成就,往往来自于“慢”,哪怕仅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或者步伐,也需要在慢、轻等截然相反的节奏中,才能体现。  

  机器人可以做菜,也一定可以泡茶、画画,甚至写诗,但你不能说那是一种“道”,因为它从开始到完成之间,没有精神的灌注,也没有人从过程中体会任何美感经验,更没有人挹注丝毫心血在成品之中。

  草草了事、习惯成自然的人总是有的,所以叫工匠,但艺术与文化的创作者贵在精神的挹注,这就是人文主义的素养。  

  人文主义素养的意义远远超过艺术创作和生活态度,它更强调关怀社会,对普世价值的坚持,这在哲学没落、碎片式的新科技世界中,要聚焦关注,既容易也不容易,因为号召方便所以容易,因为注意力会分散所以难。一种价值正义或关怀要持续实践,更需要人文主义赋予的深度解读与意义。

未来世界人口不断增加,工作职位因新科技而持续减少,新的经济模式未必能解决问题,也还没有新的政治制度可以解套。很多人或许将因为科技而赋闲,人与人、人与社会可能出现不少新的问题。  

  新科技时代无可避免将逐渐演化一套新的价值体系,可能是建构于传统之上,也可能因应技术与新的现实而产生,今日优良的传统与普世价值要在未来延续,避免被新的价值取代或淹没,现代人文主义的训练,人文主义学界开创新思维的努力,更不可少。

(本文刊在10月2日《早报星期天》·想法)

机器人可以做菜,也一定可以泡茶、画画,甚至写诗,但你不能说那是一种“道”,因为它从开始到完成之间,没有精神的灌注,也没有人从过程中体会任何美感经验,更没有人挹注丝毫心血在成品之中。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8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