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与同事闲聊时谈起住所的保安问题,我们都发现,公寓保安人员更为积极地留意进入的车辆和访客了。同事说,最近几次她午夜后下班乘坐德士回家,来到入口处时,总得告诉保安人员住在公寓第几座楼才得以进入。
我跟她住在不同地点,但感觉值班的保安人员同样比以前更认真了。每次德士来到入口,我必须摇下车窗让对方看一眼,然后报上所住楼层,起落杆才会启动。同事也听过德士司机反映说,本地公寓的保安工作似乎越来越严谨,他载送的一些乘客还须出示公寓出入卡,证明是住户才能进入。
短时间内我无从查证全岛其他公寓管理层是否也一样,加强了保安人员的检查工作程序,但对重视居住环境安全的公寓住户来说,就算起初因为感觉麻烦而有些许埋怨,最终绝对也喜见这样的改变。大家心里明白,恐怖主义威胁已经来到门前,执行这些额外的检查总是好的。
美国九一一事件震惊世界,恐怖主义阴影从此笼罩全球。过去15年来,国外发生的恐怖主义事故此起彼落,近几年的恐袭频率更不断上升,而且手法是越发让人防不胜防的“独狼式”袭击。就如法国尼斯的恐袭事件,一名短时间内自我激进化的31岁突尼斯裔法国男子,在7月14日晚上驾驶一辆冷藏货柜大卡车,冲向正在欣赏国庆烟花的人群并开枪扫射,轻易就造成84人死、307人伤的致命事件。
我国领导人已经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上强调和提醒国人,无孔不入的恐怖主义威胁,不再是远在天边的事。欧美和中东国家接二连三发生恐袭,邻国如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也成为极端伊斯兰思想者发动攻击的目标。
本月初在印尼峇淡岛策划发射火箭炮,攻击滨海湾金沙被逮捕的男子和团伙一事就足以证明,新加坡也不可能永远幸免,也有可能被这些亡命之徒攻破防线的一天。
李显龙总理在上个星期天的国庆群众大会上就透露,攻击滨海湾金沙的阴谋不是唯一一个恐怖分子有意攻击新加坡的计划,幸好当局及时得到情报后采取行动和预防措施,有些活动还因这类威胁而改期或更换场地。
事实上,我国易于攻击的目标(soft target)太多,人群聚集的场所如机场、夜店、购物商场、地铁站、学校等,对有意制造混乱和恐慌的极端分子来说,就算保安措施如何滴水不漏,他们还是能从中找到可以下手的漏洞和机会。
毕竟,我们每次都要成功制止恐怖分子出其不意的袭击行动,他们却只须得手一次,就可能对新加坡这个弹丸小国带来社会恐慌,在经济上造成致命的冲击。
推动全民积极反恐防恐已经来到刻不容缓的时刻。恐怖主义威胁不会销声匿迹,就跟防范罪案一样,警民必须通力合作,才能取得最大的防恐成果。
不过,要人民的防恐意识时刻不松懈下来,确实言易行难,我们不能因为国外恐袭事件不断而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也需要如常地生活。但恰恰如常生活,却也最容易让人们渐渐失去警戒心。
尤其是长期稳定和安逸居住环境所带来的安全感,加上高效的安保单位几次及时侦破密谋袭击计划,且不时援引《内部安全法》执行逮捕行动,一些国人可能养成了侥幸甚至依赖政府的心理,无法深刻感受或想象恐怖主义行动所可能引发的可怕后果。 我们需时刻提醒自己,国土安全不能靠侥幸,也不能视为理所当然。更重要的是,国人必须不分种族宗教,团结一心,就算遭遇恐袭,也不能向恐惧低头,和允许猜疑撕裂彼此间的信任;必须相互扶持,并肩克服困境,维护过去几十年努力经营才建立起来的社会和谐与稳定。
即将在下个月启动的全国保家安民计划(SG Secure),希望通过灌输国人应对恐袭的知识和掌握基本急救技能,动员所有国人齐心对抗恐怖主义威胁。要国人时刻保持一定的危机感,我们或许也必须不定期举行大规模的演习,并且让民众在不预先知情下真实参与。这样才能真正考验国人应对危机的能力和韧性,为未来所可能发生的突发灾难做好心理准备,发挥临危不惧的集体勇气和协作精神。
(本文刊在8月28日《早报星期天》·想法)
我们需时刻提醒自己,国土安全不能靠侥幸,也不能视为理所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