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在上星期发表的半年一度宏观经济评估报告中,特别强调劳动市场技能不匹配的问题,最受影响的是传统上学历较高的群体,也就是专业人士、经理、执行人员和技师(PMET)。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被裁退的员工中,超过三分之二是PMET,这个比率高于他们在劳动队伍中所占比率。虽然这期间劳动市场的招聘岗位中,超过半数面向这个群体,却只有39.6%遭裁退的PMET,能在6个月内找到工作。
随着传统行业和经营模式被颠覆,科技已逐渐成为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以外的第4生产要素。这一方面给新加坡带来新契机,让我们有机会突破地小人寡的局限,以科技为杠杆,创造更大的价值和财富。但由此引发的经济结构变化也不容忽视。一旦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技能和观念不适应这种变化,就会带来结构性失业;而原本就非常有限的劳动力,也会因长期失业人数增加,而削弱对经济的贡献。
过去几年,我国劳动市场一直处于人手紧缺的状态,“粥多僧少”的大环境容易让人产生错觉,以为因技能不匹配而失业只是遥远的传说。当经济显露疲态,裁员人数增加,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会更谨慎以确保人尽其才,重新找工作因此变得困难,技能不匹配的问题也就更加彰显。
科技快速发展让今天的世界多变、复杂和充满不确定,技能不匹配可能成为未来劳动市场的新常态。世界经济论坛今年初指出,现在最热门的职业和专业,有很多在10年甚至5年前都还没出现;也有人预计,目前在读小学的孩子中,65%未来会从事今天我们所无法想象的新工作。
就业市场对技能的需求瞬息万变,使得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也面对颠覆。这让我想起最近在一场未来经济论坛上,一名正在备考‘A’水准的初级学院学生所分享的故事。在刚结束的预考中,他忘记在一个生物名词上标出代表拉丁文拼写的曲线记号,被老师判错。好不容易正确拼出冗长的生物名词,却因一个曲线记号失分,让他质疑程序化的教学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会与未来脱节,他甚至怀疑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是否有价值。
连未来有什么职业都不知道,当下的教育又如何为学生做准备?如果只是从传授知识和技能的狭隘角度理解教育,那名初院生的担忧并非毫无道理。学生一走出校园,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可能已经过时,这意味着教育的内容需要变革,带着前瞻意识去顺应职场需求并强调应用。教育的模式也得改变,一张文凭受用一辈子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式,教育得从人生头十几年的事,转变成一辈子的事。
然而教育的“生活预备论”并没有过时。思考辨析能力、创新能力、克服挫折的韧性、面对变化时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都是必不可少的个人品质。无论科技怎么发展,这些知识以外的“生活技能”让人终身受用,在多变、复杂和充满不确定的大环境下,甚至变得更具价值,而培养这些能力也应该是教育不变的宗旨。
与会的嘉宾给了这名初院生一个很好的答复:你可能生气老师因为拼写问题这样的小事扣你的分,但这就是人生,有一天踏入职场,即便进入最好的公司,你都可能碰到老板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把你臭骂一顿,从初院开始接受这样的磨炼,何尝不是教育的价值。
(本文刊在10月30日《早报星期天》·想法)
你可能生气老师因为拼写问题这样的小事扣你的分,但这就是人生,有一天踏入职场,即便进入最好的公司,你都可能碰到老板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把你臭骂一顿,从初院开始接受这样的磨炼,何尝不是教育的价值。